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民主管理  教 代 会

统一思想 凝聚人心 开拓创新 加强管理 大力推进学校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在校第一届一次教代会暨工代会上的报告
投稿:系统管理员  发布:校工会  发布时间:2011-06-20  浏览次数:1304



各位代表、同志们:

现在,我向大会做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学校成立以来主要工作的回顾

学校合并成立以来,在校党委的领导下,全校师生解放思想,抓住机遇,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为学校事业在新的世纪、新的办学层次上持续健康发展赢得了良好的开局。主要工作有:

一、科学规划,明确目标定位。在深入学习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开展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大讨论的基础上,校党委审时度势,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发动群众,科学制定了《福建工程学院2003―2010年发展规划》,明确了学校的办学定位、指导思想、发展思路,提出了努力把我校建成省内一流、国内知名、以工为主、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奋斗目标。这个奋斗目标紧紧抓住了育人为立校之本,突出了教学工作中心,把握了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方向,正确分析校内外形势,正视自身存在的差距和不足,顺应时代潮流,把握教育发展态势,做出的科学规划和发展蓝图。在学校奋斗目标的指引下,确立了近期要认真抓好的学士学位授权单位申报和本科教学水平评建、新校区建设、党建思政工作先进高校三大重点工程,努力抓好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全员育人体系、加强学科和专业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大科研力度、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开放办学等七大任务,保证学校的发展思路落到实处。围绕学校的奋斗目标,制定了干部队伍建设、党的建设、学科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科技发展、校园建设、产业发展等七个子规划,各部门各单位也相应制订了实施计划。学校的发展思路和奋斗目标已经校第一次党代会通过,得到全校广大教职工的认同,也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肯定。

二、迎评促建,提高教学质量。学校建立以来,紧紧抓住学士学位和本科教学评建不放松,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原则,深入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加大教学基本建设力度,扎扎实实地搞好教学工作。一是组织开展全校性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大讨论。通过两轮大讨论,初步提高了全校师生对本科教育特别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认识和理解,基本上达到了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更新观念,促进学校改革、建设和发展的目的,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学士学位和本科教学评建工作奠定了思想基础。二是大力开展系(部)教学工作评估。通过教学评估,深化了对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评估指标体系的认识和理解,初步建立了本科教学的管理制度体系,制定了相应的教学管理文件、规范了系(部)和教研室管理,有力促进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三是积极组织教育科学研究。成立了本省本科院校第一家高等教育研究会。成功承办“全国应用型本科教育研讨会”等3个全国性会议和福建省模具产学研现场会等4个全省性会议。在省优秀教学成果奖评选中,我校有1项获省级一等奖,3项获省级二等奖。在教育科学研究方面,有109项课题获得立项,其中国家级课题1项、省级课题3项、校级课题105项。31个项目已取得阶段性成果,2项成果获省二等奖,1项成果获省三等奖,3项成果获省优秀奖。四是大力推进精品课程建设。初步构建并形成了国家、省、校、系四级精品课程建设体系,2门课程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5门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10门课程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立项省级精品课程10门,立项校级精品课程23门。五是不断强化实践教学。大部分专业成立了产学合作专业指导委员会,建立校内外实践基地100余个。六是加大教学基本建设的投入。预算安排1300万元购置更新教学仪器设备,仪器设备总值达5738.81万元;投入1200多万元实施第一期省教育厅基础课教学实验室建设改造立项项目,并顺利通过教育厅检查验收,获得151万元奖励资金。二期基础课教学实验室建设已获得省教育厅的立项,计划在三年内投入1499.35万元(已开支658.45万元)。预算安排616.37万元(已开支433.15万元),增购了一批图书资料、数字资源和电子出版物,图书总量达60多万册。组织制定实验室建设规划,加大对实验室的投入。七是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我校学生参加全国和全省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竞赛、广告设计大赛、英语竞赛,全省数控技能竞赛等各类比赛,取得优异成绩。2004年获全国性竞赛一、二、三等奖19个;省级各类奖项69个;2005年获全国性竞赛一、二、三等奖34个,其中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2个,二等奖2个;英语竞赛一等奖3个,二等奖10个,三等奖16个;电子设计竞赛二等奖1个;艺术作品奖三等奖1个;省级各类奖项87个。生源质量也稳步提高,第一志愿率由2002年的10.3%提高到2005年的152%,比增约15倍。毕业生就业工作保持良好的势头,2005年毕业生就业率达98.34%

三、加快发展,提升办学实力。三年多来,全校师生团结拼搏,艰苦奋斗,着力实现内涵升本,办学实力明显提升。一是办学规模迅速扩大。全日制在校生由2002年的6668人增加到2005年的12130人,增长了81.91%,其中本科学生6473人。继续教育在校生数由2002年的1393人增加到2005年的3516人,增长了152.4%。与此同时,学校积极探索软件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与软件高科技企业联办软件人才培养基地,2004年正式招收4个专业共643名学生,2005年在校生达1352人,取得了明显的办学效益。二是学科专业建设取得显著进展。2002年学院成立时,只有8个本科专业,2005年本科专业已达34个(另外还有1个报教育部待批)。现全校本专科专业达到65个,涵盖了工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理学、法学六大学科门类。三年间整合成立了现代传媒系、法学系,归并了计算机、会计、物业管理等专业,新建数理系、外语系2个专业系,优化学科布局;启动了重点学科建设,遴选了6个校级重点建设学科和4个学科为校级后备重点建设学科。初步制定了重点学科建设规划,设立了重点建设学科专项经费。三是科研水平逐年提高。建立了福建省模具技术开发基地、福建电动汽车研究试验中心和福建省先进制造技术中心等省级科研基地,成立了下一代互联网研究中心等10个校级研究所,初步建立了与学科专业相协调的科研网络体系。组织力量申报省级以上科研课题,纵向科研立项形势喜人。2003年以来科研立项总数达302项,科研经费累计达688.6万元,教师参加科研的比例达66.4%,获福建省科技进步奖3项,截至2004年底发表科技论文500多篇。仅2005年就申报厅级以上课题150项,立项120项,纵向科研经费260万元,与2004年相比增长2.7倍,项目总经费达395万元。省级重大、重点项目立项获得突破,共有22个项目得到立项,社科方面省部级课题立项2个。积极举办学术讲座和学术报告,浓厚学术氛围。2004―2005年举办学术讲座224场,其中校外专家报告119场,院士学术报告7场。四是师资队伍结构和素质明显改善。三年来积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坚持一手抓引进、一手抓培养的方针,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用于教师的学习、进修、培训和引进人才的安家、科研启动和住房津贴等费用共投入1514.6万元。截至200512月,共引进教授9人,博士14人,硕士99人;有15人在职攻读博士学位,236人在职攻读硕士学位,11人参加国内访问学者进修学习。目前我校教职工1209人,其中专任教师(包含辅导员、双肩挑干部)共583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9人,具有硕士学位教师148人,具有正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169人(其中教授18人),占教师总数的28.98%。还聘请美国工程院林幼院士、中国工程院陈一坚、陈火旺、刘宝琛、孙钧、陈清泉、沈志云、阮雪榆等8位院士及17位专家教授为客座教授。

四、加强管理,增强办学效益。学校成立以来,一方面抓建设,建立与本科教育相适应的制度和机制;另一方面抓改革,以改革促发展。一是抓好机构人事改革。完成了校部机关机构和系部教学行政机构设置,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处、科级干部竞聘上岗,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营造能上能下的氛围,鼓励干部“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顺利完成了190多名处、科级干部的考核定级工作,为学校改革、发展和稳定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二是进行校内岗位津贴分配的初步改革。按照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和向教学倾斜的原则,进行了校内岗位津贴分配的初步改革,初步统一和理顺了分配关系,有效地调动了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三是积极推进校系二级管理方式改革。根据本科院校管理的基本规律,初步建立了二级管理的运行机制,充分调动和发挥校系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四是积极稳妥地推进后勤和校产改革。按照“小机关,多实体”的思路和“统筹规划,部门配合、协调推进,分步到位”的原则,推进后勤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积极推进校办产业改革。校办企业“三改三创”工作进展顺利。在建筑设计院等5家实行内部承包经营责任制,明确了企业的责权;台钻厂改革也取得初步成效,激活职工的生产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校办产业的管理进一步规范,水平进一步提高,取得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产值和利润逐年增长。2004年各企业共完成产值约5442.95万元,较2002年度增长44.65%,上交学院财务纯利润120.98万元(含铸造厂2.25万元未交),较2002年增长97.3%20051-11月骨干企业营业收入总额达4161万元,可上交学校本年度利润总额约123万元。五是积极开拓办学资金的筹措渠道。学校总收入逐年好转,从 2002年的8102万元增长到2004年的11295.7(不含横向科研经费)元。2005年实现学校财政状况收支平衡、略有节余,收费稳定增长,偿债能力逐年提高,自我筹措部分办学经费的能力有所提高。

五、新校区立项,打下发展基础。为了拓展学校发展的空间,根据学校发展的需要,积极主动地向省委、省政府和上级各主管部门争取新校区项目立项。在省委、省政府及有关部门的理解和支持下,我校新校区项目最终经省发改委立项,并列为省重点建设项目。新区建设用地最终得到了较为圆满的解决。现在,在大学城内占地1600亩的新校区建设用地红线已经划定,总体规划已经完成并经主管部门批准,新校区中心区主体建筑的设计方案和北区学生公寓及学生食堂设计方案招标已经完成,正在进行完善和修改工作,第一期近800亩征地批文已经获得省人民政府批准,征地工作正在进行中,新校区建设一期工程将全面启动,为我校持续快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六、抓好思想政治工作,提供发展保证。三年多来,通过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党中央确定的基本路线,坚持马克思主义在高校的指导地位,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精神文明建设、德育工作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一是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形成了党委领导、行政负责、科学决策、民主管理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二是认真开展创建“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等学校”活动,取得了显著成绩,省有关部门给予充分的肯定。三是认真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整个教育活动已顺利完成学习动员、分析评议和整改提高三个阶段,暂告一个段落,受到了省委督导组的充分肯定。四是积极开展了“三级量化考评”和党支部工作“立项活动”,加大了党员教育培训和发展工作力度,加强了基层党组织建设。03年以来,获得校级党支部活动立项的有25项,其中获得省级立项的有3项。在师生中发展新党员589人。五是建立了全员德育体系,积极推进师德师风、学风和机关后勤服务作风“三大工程”建设,德育工作的实效不断提高,教风、学风不断好转。六是坚定不移地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加强了对项目招标、新校区建设、招生考试和就业等热点问题的专项监察。七是积极开展机关效能建设。机关工作人员的工作作风进一步转变,工作效率和服务意识有提高。八是认真抓好群团、老干部和民主党派工作。校务公开工作和工会的工作全面推进,顺利通过省校务公开领导小组的检查和市总工会市级“先进教工之家”的复评验收。民主党派和统战团体的作用进一步加强。九是抓好安定稳定工作。努力提高师生员工的防范意识,始终把“稳定压倒一切”作为工作的首要任务,落实安全责任制,高度重视防火、防盗、防事故工作和敏感时期的防范工作,做好校园治安综合治理,确保校园的安定稳定。

同志们,学校组建以来所取得的成绩,是在省委省政府领导下,在省教育工委和教育厅等上级有关部门的指导帮助下,在社会各界和广大校友的关心、支持下,全校广大师生员工团结拼搏、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学校向所有关心、支持福建工程学院改革、建设和发展的上级领导和社会各界,向为学校改革、建设和发展作出贡献、付出辛劳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同志们,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我们的工作还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问题:一是思想还不够解放,创新意识还不够强,还不能很好地适应本科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二是以育人为中心,以教育教学工作为中心的意识还不够强,措施还不够切实有力;三是教学改革的综合成效不够明显,人才培养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四是在学校管理层面上,规章制度还不够健全,贯彻执行还不够有力,管理上还存在着不少薄弱环节;五是师资队伍数量、质量、水平与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的要求仍有相当的差距,高层次、高素质的教师不足;六是财政收入的渠道还比较单一,自我筹措资金的能力不够强,经费投入与学校事业发展需求存在很大差距。面对这些问题,要继续深入学习和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正确的科学发展观,切实加强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切实加强作风建设,积极探索学校改革、建设和发展的规律,依靠发展来解决前进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要继续紧紧依靠广大师生员工,充分发挥教代会、工代会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重要作用,抓住机遇,克服困难,迎接挑战,努力推进学校各项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2006年学校工作的基本思路

各位代表、同志们,2006年是学校改革、建设和发展十分关键的一年,在新的一年里,面对新的挑战和新的竞争,我们一定要有强烈的责任感、紧迫感和危机感,努力做好各项工作,实现学校持续、协调、有序、有效发展,为完成党代会提出的任务开好局、起好步。

为了做好学校各项工作,这里我谈两方面的问题,概括地说就是两个关键词“形势”和“任务”。

一、面临的形势

首先从国际形势看,“和平、发展、合作成为当今时代的潮流,世界政治力量对比有利于保持国际环境的总体稳定,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加快,我国与世界经济的相互联系和影响日益加深,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相互补充,外部环境总体上对我国发展有利。”(摘自《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从国内形势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居民消费结构逐步升级,产业结构调整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劳动力资源丰富,国民储蓄率较高,基础设施不断改善,科技教育具有较好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社会政治保持长期稳定。这些都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建议》确定了我国未来五年的宏伟蓝图,指出:“综合考虑未来五年我国发展的趋势和条件,‘十一五’时期要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取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阶段性进展

从我省的形势看,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中央在《建议》中提出:“支持海峡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的经济发展,促进两岸经济技术交流和合作”。“实施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首次写入了中央文件,这对福建人民来说是一件大事,因为它明确了海峡西岸的概念和福建的定位,体现党中央对福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所进行的探索和实践成果的充分肯定,体现党中央对福建在祖国统一大业中地位和作用的高度重视。

经济要发展,科教是基础。“实施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给福建省的教育事业特别是高等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新的挑战。一是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为教育的发展带来新的驱动力,拓展了教育发展的空间。教育要成为支撑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后劲的脊梁,就应当要有更快的发展、更新的作为、更大的提升。二是提前三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要求教育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三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部署,对教育改革与发展提出新的挑战。四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了加快教育改革的迫切要求。要求进一步明确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学定位,引导学校在各自层次上科学规划、办出水平、办出特色。五是人口的变动带来了新的压力和挑战。“十一五”期间是我省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入学与在校生高峰并存的时期,面临着巨大压力和挑战。

省教育厅最近下发了《福建省“十一五”教育发展专项规划(草案)》(征求意见稿),提出了2010年主要目标:“到2010年,基本建立起适应和支撑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现代化教育体系,教育事业发展总体水平达到全国中等水平以上;在教育规模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将工作重心转移到更加注重提高质量上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5%,高等教育在学人数达到84万人左右(2005年为17%,在校生32.57万)。加快发展研究生教育,全省在学研究生数达到5万人以上(现为1.83万)。积极发展本科教育,全省全日制本科教育在校生规模达到34万人左右(现为20.64万)。终身教育体系初步形成,公民参加各类终身教育和学习活动的机会进一步扩大,多样化的受教育需求得到进一步满足。重点发展为我省培育壮大电子、机械、石化三大主导产业服务的工程技术类、高新技术类、现代服务业类本科专业和具有行业特色、社会效益的高职专业,加快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

但同时也要看到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面对竞争环境将更加严峻。20002004年,新组建了6所本科高校,调整组建了29所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全省高校总数达66所,比2000年增加20所。省属高校新增专业854个,其中本科专业417个,占49%;高职高专专业437个,占51%;工科类专业招生比例比2000年提高了5个百分点以上。省里还将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就业市场变化,进一步调整高等教育布局,加快武夷学院、福建公安学院、江夏学院筹建步伐,支持宁德市积极创造条件组建宁德学院。到2010年,新办5所左右本科院校,新办10所左右高职高专学校。

这些指标都与我们学校的建设和发展息息相关,既说明了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也说明将承受更加严峻的挑战,同时还决定着福建工程学院的办学定位和发展规模。我们的对策是:科学规划,明确定位,目标清晰,统筹兼顾,发展为先,改革攻坚,争创特色。学校召开的第一次党代会,确定了《福建工程学院2003―2010年发展规划》。应该说,我们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思路和办学目标是明确的,措施是有力的可行的。学校的奋斗目标是建成省内一流、国内知名、以工为主、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结合我省经济社会的发展,走出一条有特色的办学之路。党代会提出,今后四年办学规模稳步扩大,普通全日制在校生规模要达到1.5万人,其中本科生1.2万人。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在校生计划达5500人,其中本科生3200人。另外,还要与有关院校联合培养5个以上学科领域的硕士研究生。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2006年的主要任务

 2006年工作总的指导思想: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省委七届十次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坚持以人为本、以工为本、以本为本,以教学工作为中心,以人才培养为根本,重点抓好学士学位授权单位申报、新校区建设和内部管理制度改革工作,统一思想,凝聚人心,开拓创新,整改提高,科学管理,加快学院的各项建设的发展,为建设省内一流、国内知名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奠定坚实的基础,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做出应有的贡献。

具体来讲,要抓好“一个中心”、“三项重点工程”和“五个方面工作”。

一个中心:紧紧围绕以育人为本,以教学工作为中心,加快学校的建设和发展。

学校的根本任务是育人,中心工作是教学,这是永恒的主题,我们必须牢牢坚持这个中心不动摇。要围绕教学这个中心,抓好学科建设、队伍建设、条件建设、制度建设、校园文化建设以及教学改革等六个环节,明确本科教育是立校之本,重视教学质量,从思想道德、创新精神和能力、实践能力、沟通能力、学习能力、适应社会能力等六个方面培养学生。针对学校现在的情况和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师生提出的整改要求,要继续深入开展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大讨论,规范教学管理,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完善教学管理制度,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实践教学等方面创特色,上水平,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一要加强教研室建设。特别要抓好专业教研室建设。开展规范化改革试点,通过试点,进一步规范教研室管理,充分发挥教研室在教学工作中的基础作用。二要修订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认真总结四年本科教学的经验和不足,全面修订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清理和规范现有课程,完善教学大纲和教学基本要求,制订教材建设规划,推动教材建设,联系出版一批有特色的应用型本科教材。三要加强教学质量管理。进一步完善教学督导制度,强化教学过程的检查和教学文件的执行情况的督查,推进评教评学活动,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实践教学效果。进一步规范教学管理,完善教务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和岗位责任,加强校、系教学管理队伍建设,完善教务管理软件系统和教学信息系统。四要加强精品课程建设。2006年拟建设10门精品课程并向省里申报。五是认真抓好首届本科毕业生的毕业设计。要严格按照学校下发的《福建工程学院本科毕业生毕业设计工作条例》,认真扎实地抓好毕业设计的各个环节,确保设计质量,为向社会输送首批合格的本科毕业生打下良好的基础。六要认真落实省二期基础课实验室建设规划,提高实验室建设质量和效益。七要加大对教学的投入。津贴分配要向教学一线倾斜。

 三项重点工程:重点抓好学士学位授权单位申报、新校区建设、内部管理制度改革。

迎接省学位委员会对我校学士学位授权单位和首批7个专业学士学位授权点的评审,是2006年学校工作中压倒一切的首要任务,也是我们要着力抓好的一项重点工程。这是学校成立后面临的第一个重要的评估,是省学位委员会对我校办学条件、办学水平、办学能力和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检查,也是对我校教学工作的权威性、科学性的评估。学士学位评估工作事关学校的生存和发展,事关每一位师生员工的切身利益。一定要全力以赴。一要提高认识,解决部分师生员工对评估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的问题。要强化竞争意识、危机意识、责任意识和建设意识。二要按照省学办的要求和学校的统一安排,自加压力,形成合力,把任务分解到人,分阶段抓好落实,以只争朝夕的忘我精神,充分做好迎评的各项准备。三要认真抓好整改。各系部、各部门要在认真自评的基础上,针对存在的差距,找准问题,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重点整改。四要把学士学位评估与本科教学水平评建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要认真总结3次系(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经验,继续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原则,以专业内涵建设为重点,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扎实抓好整改和建设,推动教学工作更上一层楼。

新校区建设是关系学校发展的一件大事,也是全校师生关注的“热点”。在今年11月份召开的省委七届十次全会上,省委书记卢展工在工作报告中专门讲到了福建工程学院新校区建设有关问题。这对我们是一个极大的鞭策和鼓舞。我们一定不要辜负省委省政府的期望和全校师生的重托,把新校区建设好。要按照新校区总体规划和建设的总体安排,加快新校区建设步伐,确保新校区一期工程顺利完成。一要积极配合省里有关部门抓紧做好征地和交地工作。二要精心组织北区公共教学楼和学生生活区(12万平方米)的建设,要求在2006年底基本完工。保证浦东校区学生和部分新生的入住。三要认真做好各项准备,确保系部组团和工程实践中心(13万平方米)全面开工,确保南区部分学生公寓及配套服务设施开工建设。四要完成行政办公大楼的单体设计。五要积极做好新校区建设资金的筹措工作。

推进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是学校建设和发展的动力,是进一步提高我校整体水平和办学效益的突破口。根据学校党委提出的“学位迎评,整改提高、科学管理”的总要求,在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方面,一要积极稳妥进行机构精简和定编工作。根据上级有关部门对我校的机构设定、人员编制,按照精简、统一、效能、合理配置资源的原则,建立办事高效、行为规范、运转协调的管理体系。二要进一步推进校内岗位津贴分配制度改革。建立绩效挂钩、鼓励进取、体现贡献、强化竞争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三要积极探索全员聘任和全员考核工作,建立激励机制的全员考核体系,全员聘任制度和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分流制度。建立和健全我校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制度。四要理顺校系二级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科学、合理和高效的校系二级管理模式和科学决策、自主管理、有效监督的运行机制。五要积极推进学校公务用车改革,改进公务用车的管理模式,进一步降低公务用车费用。六要进一步推进校产管理体制改革,转变管理职能,成立校资产经营公司,规范校办企业经营性资产的管理,努力提高校办企业的经济效益。

五个方面工作:着重抓好党建思想工作、师资队伍建设、学科专业建设、学生教育管理、科研工作。

党建思想工作是学校改革、建设和发展的重要保证。在党建思想工作方面,要认真学习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省委七届十次会议精神。要按照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要求,认真抓好整改方案的落实,建立保持先进性的长效机制,巩固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成果。认真做好在青年教师、大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大力加强党政管理干部队伍建设,全面系统地抓好教育培训工作,切实提高干部队伍素质。要根据学校总体发展规划的要求,贯彻落实干部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按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规范地做好处、科级干部考核任用工作。要把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与学校的整体工作一起布置,一起检查,一起落实。要以新校区建设和专项治理为重点,积极推进行政监察和内部审计工作。要根据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和省里制订的文明学校的评估标准,找准差距,认真整改,把文明学校创建活动作为一项经常性工作,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提供良好的校园环境。要努力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要进一步加强机关效能建设,使我校机关和各院系所行政人员的工作作风有明显转变,组织纪律有明显增强,办事效率有明显提高,服务态度有明显改善。

师资队伍是办好一所学校的关键。目前我们与省内老大学比,差距很大,即使与几所新办的本科比,也还有一定的距离。教育厅下发的《福建省“十一五”教育发展专项规划(草案)》(征求意见稿)中提出,优化教师队伍,全面提高教师队伍师德水平、学历层次和综合素质。到2010年,高等学校教师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达到50%以上,重点建设高校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提高到50%左右。我们的任务十分艰巨。因此,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坚持引进人才和培养人才并重,刚性和柔性编制聘任并行。扎实推进人才强校战略,正确处理好培养、使用、引进的关系,积极创造有利于各类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的既竞争又宽松的环境。要进一步加大高层人才的引进力度,大力引进和培养理工科的高层次人才,努力形成以机械、电子、土木等学校重点学科建设的学术团队。要继续抓好教师进修培训工作,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学科与专业建设是一所学校的生命力和特色所在。在学科与专业建设方面,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专业建设为基础,认真制订校级重点建设学科和后备重点建设学科的建设和评估办法,根据校级重点学科建设规划的要求和具体情况,安排好重点学科建设的经费。通过核心项目推动重点学科发展。加强专业建设,认真抓好电器工程及其自动化、环境工程专业两个专业规范化建设改革试点,建立具有我校特点、科学的专业建设规范。启动重点专业建设工作,制订重点建设专业评审方案,遴选校重点建设专业,明确学校重点建设和发展专业方向。讲到学科与专业建设,我想多说几句。如何适应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和发展需要,科学合理地设置学科与专业,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今年1021日,黄小晶省长在集美大学调研时作了重要讲话,他要求高校当务之急是培养符合福建建设需要的有特色的应用型人才。他谈到福建省缺乏和急需的五个方面专业人才:一是专业外语人才;二是高新技术人才;三是适应汽车行业发展的汽车专业人才;四是燃气方面的人才;五是多种学科组成的综合性、复合型人才。他认为高校不能仅仅去办那些认为比较好办,或者不是福建经济建设最需要、最紧缺的专业。要研究市场对毕业生的需求,通过研究全省经济建设、产业发展的方向来设置专业。他说,如果福建的经济建设不能从福建的高校毕业生中取得合格人才,福建的教育就不能说是成功的。如果福建的人才都要从外面引进,而不是自己培养的,高校对我省的贡献将是有限的。他还说,如果一个专业可以在实践中取得重大研究成果,并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那证明这个专业就是有用的。有为才有位,否则,必将被淘汰。黄小晶省长的重要讲话,对我们如何办好福建工程学院,特别是抓好学科与专业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目前,我们的学科与专业设置总体上说是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的,是适应地方经济和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原有的机械、电子、电气、土木、建筑等老专业是福建支柱产业所需要的,近年来设置的汽车、商务英语、计算机科学与信息等专业也是省里所紧缺的、急需的。现在的问题一是如何办好这些学科与专业,有自己的特色,更受社会和企业的欢迎;二是如何根据地方经济和区域经济发展需要,设置新专业。这是必须认真研究的课题。

学生工作事关学校的安定稳定。在学生教育管理方面,要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16号文件和省委省政府22号文件精神,制定并逐步落实“福建工程学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意见”和有关配套文件。提高教育和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校系二级学生工作的水平和能力。做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方案的实施。进一步加强专职学生政工干部队伍和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学风建设,努力探索学风建设工作新机制。积极建设以“平安校园”、“学习校园”、“温馨校园”、“成才校园”和“文明校园”为主体目标的和谐校园。要在认真总结2005年招生工作的基础上,大力做好2006年的招生宣传工作,争取更高的第一志愿报考率。要大力做好2006年毕业生特别是首届7个本科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指导,搭建就业服务平台,拓宽就业渠道,进一步巩固毕业生的就业率。

科学研究是高校的三大功能之一。学校组建以来,虽然我们的科研工作有较大的进步,但还需大踏步地前进。在科研工作方面,要以政策导向为基础,观念转变为先导,科研立项为前提,科研成果为关键,成果转化为目标。积极探索具有明显特色的产学研相结合的新路子,加强省政府有关部门、地区行政主管部门的联系,密切与对口企业的合作关系,拓宽横向课题的渠道。积极争取和组织做好国家、省级课题的申报,不断提高项目的数量和质量。瞄准2008年国家和福建省教学成果评奖工作,组织一批有分量、有创新的教育教改科研课题及团队进行攻关。继续加强高教研究工作,加大学报建设力度,积极开展2006年度的教学改革立项申报工作。

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财务管理与国有资产管理、后勤保障、安全保卫、校办产业、工会、老干部、统战与共青团、校友会与110周年校庆筹备等方面工作,在假期学校中层干部会议上另行部署。

各位代表、同志们,2006年的航船即将起锚,我们面临的任务光荣而艰巨。省委卢展工书记在省委七届十次全会的工作报告中,要求在工作上把握“四个关键”,即关键在“活”,关键在“和”,关键在“实”,关键在“人”。这“四个关键”同样是我们要完成2006年各项任务所必须很好把握的。全校师生员工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认真领会“四个关键”的内涵和精神实质,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学校发展的思路,理顺学校发展与改革的关系,规模与质量的关系,持续发展和短期利益的关系,教学、科研和服务三者之间的关系,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关系,学校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始终保持迎难而上、奋发有为的良好精神状态,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解放思想,拓展思路,创新举措,强化责任,求真务实,集聚合力,把学校的各项决策和部署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为完成2006年的各项任务,为实现学校第一次党代会既定的目标和任务而努力奋斗!